用艺术讲政治的经典样本展现伟大不凡历史的中
近年来,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中国延安干部学院等相继创新推出了用音乐上党课、用艺术讲政治的党性教育形式,受到广泛欢迎并产生优异效果。回顾历史,注重用音乐艺术方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的一大传统和宝贵经验。中国红色歌剧的诞生与演进,为此提供了经典样本。歌剧是以歌唱和音乐来表达剧情、配置以灯光舞美等技术手段所展现的一种综合性舞台艺术,它最早诞生于17世纪的意大利,20世纪20年代传播到中国后形成了具有中国风格的中国歌剧。在中国歌剧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具有强烈爱国主义和时代精神的中国红色歌剧。纵观其产生和发展历程,中国红色歌剧将歌剧艺术形式与中国革命的重大历史题材相结合,在鼓励群众投身革命改造社会和传承红色革命文化中发挥了巨大而独特的作用。
1 中国红色歌剧的萌芽探索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前后所出现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及上世纪30年代兴起的以民族解放斗争为主题的新音乐运动,推动了中国红色歌剧的萌芽和诞生。
五四新文化运动打破了旧文化,唤起了人们对时事和国事的关注,激发了人们的救亡图存意识,促进了人民群众特别是知识界青年的觉醒,推动实现了空前的思想解放,为红色歌剧的萌生奠定了思想和人才基础。
新音乐运动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左翼音乐运动,在“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时代背景下,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抵制当时社会上所流行的各种背离时代、脱离现实的靡靡之音,主张创造出新鲜艺术,以此激发民众的斗争精神,服务于抗日救亡和民族解放。这场革命音乐运动促进了中国红色歌剧的诞生。
这期间的代表作是被称为中国第一部新歌剧的《扬子江暴风雨》。1934年5月,由聂耳、田汉在借鉴西洋歌剧艺术经验的基础上创作了以“抗日反帝”为主题的歌剧《扬子江暴风雨》。剧中展现的鲜明时代背景、雄壮悲愤的歌唱、演员感人肺腑的表演令观众产生了强烈共鸣,极大地激发了广大民众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投身民族解放运动的斗志,正如聂耳所讲“新歌剧《扬子江暴风雨》中的歌曲,和一些流行歌曲大不相同。它们没有靡靡之音,有的却是壮健的歌词和雄劲的曲调”[1]。聂耳、田汉的探索为中国红色歌剧的诞生拉开了帷幕。
2 中国红色歌剧的初步发展
20世纪40年代,是中国红色歌剧的初步发展阶段。1942年5月召开了延安文艺座谈会,毛泽东主持座谈会发表了重要讲话,明确提出了文艺要“从客观实践出发”[2]“为革命的工农兵群众服务”[2]“为劳动人民服务”[2]的基本方针。延安文艺座谈会后,广大文艺工作者纷纷转变创作思路,扎根人民、扎根时代创作出了一部部具有时代气息、反映现实生活的文艺作品,作曲家们也纷纷深入民间采集民歌素材进行新的艺术创作,在延安解放区出现了具有广泛和深刻影响力的艺术运动——秧歌剧运动。这期间,代表性的秧歌剧作品有《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等。《兄妹开荒》反映的是在解放区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场景,《夫妻识字》展现的是在解放区开展扫文盲的景象。这种秧歌剧成为了中国早期红色歌剧的一种基本形式。
在借鉴秧歌剧创作经验的基础上,1945年,中国第一部具有真正意义的红色经典歌剧《白毛女》问世。该歌剧在中国歌剧创作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展现了从小型秧歌剧这种情节单纯的艺术形式到大型红色歌剧这种富有思想穿透力的艺术形式的飞跃。该歌剧的创作紧贴时代背景,以旧社会劳苦大众因受压迫由人变成“鬼”、新社会劳苦大众翻身解放由“鬼”变成人为主题,以“喜儿”的成长变化为主线,通过鞭挞旧社会、讴歌新社会,极大鼓舞了广大军民的斗志。
《白毛女》这部歌剧既具深邃的思想价值,又具高超的艺术价值。该歌剧首次演出时间是抗日战争即将取得最后胜利的1945年。适逢党的七大召开,歌剧《白毛女》作为献给七大的贺礼,于4月28日晚在延安中央党校礼堂进行了首场演出,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到场观看。首场演出便引发了轰动性效应。尤其当演到喜儿受压迫和迫害的剧情时,观众群情激愤,表现出对喜儿深深的同情和对黑暗势力的极度憎恨。演出结束后毛泽东走上舞台与演员握手庆贺演出成功。首演成功后,按照党中央的要求,该歌剧在解放区进行巡演。巡演每到一处都引起强烈轰动。歌剧《白毛女》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每当人们唱起《白毛女》中的唱段,便会联想到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土地改革、减租减息的场景,便会使人们回想起旧社会的黑暗以及在旧中国老百姓所遭受的压迫和苦难,并由衷升起对新社会的热爱之情和对今天美好生活的珍惜之情。
上一篇:从张士诚到朱元璋浅析江苏地区的政治与明初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