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姚广孝河清诗
一、姚广孝《河清诗》的内容辨析
《河清诗》收录于姚广孝著《逃虚子诗集》卷三,其诗云:
“黄河通天淼无极,远过龙门由积石。巍峨砥柱屼中流,疏凿神工存禹迹。盘回九曲东入海,古来周武沉曾璧。何似当今圣人出,飞龙在天沛天泽。自古浑浑今见清,良由信德天人格。圆渊浪静绿如苔,野旷风平天一碧。或拟长江如练净,远映晨霞形岸赤。叔鲔王鳣可窥踪,掠水群禽弄轻翮。云驶虹扬神鬼骇,荧光五色欢河伯。有虞之世今复见,会看黄龙负图册。圣人曾不恃功德,异瑞奇祥冠今昔。微臣作颂献宸庭,万姓嵩呼手加额。”[1](p35)
“河清”指的就是“黄河清”。黄河作为中国第二大河,因为其泥沙的含量过多,河水呈现出黄色。《尔雅》中言:“河出昆仑虚,色白,所渠并千七百条,色黄。”[2](p226)“河”指的就“黄河”,《尔雅》中言黄河发源于昆仑虚,这只是一种传说,但其言“色黄”,说明早在两汉时期,黄河的水质就已经十分浑浊了。《汉书·沟洫志》中亦载:“河水重浊,号为一石水而六斗泥。”[3](p1348)从以上记载来看,“色黄”是黄河水质的基本特征,若仅从颜色上去观察黄河水,古今相同。正是因为如此,黄河泛清就成了十分罕见的自然现象,如《左传》中有诗云:“俟河之清,人寿几何?”[4](P957)由此,因古人缺乏自然地理学的知识,加之黄河在古人心中有着崇高的地位,“黄河清”这一独特的自然现象,就被赋予了“神性”,成为预示国家命运的标志。如早在三国时期,李康在《命运论》中就言:“黄河清而圣人生。”[5](p2295)这种思想普遍存在于中国古代的诗文中。
明晰了“黄河清”的独特文化内涵,从这个角度去考察姚广孝所作的《河清诗》,从内容上来看,显然他认为“河清”既是祥瑞的征兆。诗中言:“何似当今圣人出,飞龙在天沛天泽。”从上文可知,“黄河清”而“圣人出”的说法由来已久,除李康外,又如宋代诗僧释绍昙在禅偈中亦言:“黄河清,圣人生。体天行健,濬哲文明。率土更新尧舜化,八荒无地著欢声。”[6](p423)《黄河清》中的言辞与之类似,可见姚广孝亦将“河清”看作是“圣人”出现的标志。且诗末又言:“微臣作颂献宸庭,万姓嵩呼手加额。”“宸”原指北极星的所在,后代指帝王的居所。“宸庭”指的就是当时的朝廷。因此,仅从内容来看,《河清诗》是一首典型的应制诗,即借“黄河清”去歌颂当时的朝廷与帝王。
从表面来看,此诗似乎就是一首献媚之文。但仔细考察诗中的言辞与内容,发现其中几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很是费解。首先,姚广孝认为“黄河清”是“圣人出”的标志,那么“圣人”指的是谁?是泛指还是虚指?其次,姚广孝在诗中言“有虞之世今复见”,“虞”指的是虞舜王朝,代指安康盛世,那为何会“今复见”?最后,姚广孝作为僧人,又为何会写出如此这般歌功颂德的诗文?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考证《河清诗》的创作时间,再结合当时的历史时代背景,去探究其文字背后的历史内涵。
二、《河清诗》创作时间考
姚广孝所作的《河清诗》,并没有标明确切的创作时间。但“黄河清”这一独特的自然现象,因为在古人眼中能预示着国家的兴衰祸福,因此自古便有着较为详细的记录。且姚广孝生于1335年卒于1418年,跨越元明两个朝代,因此若是能从古代的史料中找到这一时期关于黄河泛清的记载,便能为断定《河清诗》的创作时间提供最为有力的证据。
《乾隆荥泽县志》中记载:“元至正四年……二十年十一月甲寅朔,黄河清三日。”[7](p443)由此记载可知,元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黄河清三日。《古今图书集成》中记载:“二十一年黄河清凡七日。”[8](p26)又《日知录》中记载:“元顺帝至正二十一年十一月戊辰,黄河自平陆三门碛下至孟津,五百余里皆清,凡七日,而明太祖兴。”[9](1704)此两处记载相同,元至正二十一年(公元1361年)十一月黄河清七日,且顾炎武将这一现象与明太祖朱元璋的崛起联系在一起。又《乾隆荥泽县志》中记载:“二十二年十二月,黄河自河东清者千余里。”[7](p443)此处为元至正二十二年(公元1362年)十二月黄河清的记载。以上这一时期内元朝关于黄河清的记载。
《明史》记载:“冬十月丁丑,河决开封。乙酉,蒲城、河津黄河清……十二月壬辰,同州、韩城黄河清。”[10](81)此处记载了两次黄河清的现象,一次是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冬十月,一次为十二月。又《山西通志》卷一百六十三中仅记载:“永乐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河津黄河清,至次年正月十八日始复故。三年河清于蒲津。”[11](p44)此记载与《明史》中的记载相同,可知永乐二年与永乐三年各发生了一次河清现象。除此之外,今人学者王星光先生所撰的《历史时期的“黄河清”现象初探》一文中,其根据《明史》中的记载,列举了洪武五年的一次“黄河清”的现象:“连旱,河南黄河竭,行人可涉,沁阳河清。”[12]然翻遍《明史》未见此记载,在《明史》五行志中仅记载:“洪武五年,河南黄河竭,行人可涉。”[10](p455)并没有“沁阳河清”四字,可知此记载有误。又其根据《山西通志》中的记载言:“永乐七年六月,大旱,壶关饥,蒲州垣曲黄河清。”[12]但在《山西通志》中亦未见其记载。今人学者徐近之先生也曾研究过地方志中的河清现象,其中引用了大量的地方志资料,其结论也只表明,在1335年于1418之间,仅有至正二十一年、顺帝三十年(即元至正二十二年)、永乐二年、永乐三年,这四个年份有黄河清的记载。[13]
上一篇:程朱陆王如何看待学问与政治之关系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