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治与法律

范仲淹,一个政治上的不成熟的政治家,导致了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史书说他是“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堪为士大夫之千古楷模”,

这样一位心怀天下,一身正气的君子,却还是难以避免被卷入所谓“朋党”之争的漩涡。

范仲淹的“忠”是一种超脱的忠,他是对江山社稷、是对皇帝所代表的朝廷的长远利益,他的忠是大忠。他之所以可以批评皇上,是他站的位置比皇上还要高,可以去批评宰相,他永远做他认为对的事情,而不是皇帝和宰相说的事情,这种品质是当时宋朝优秀士大夫的高尚品质,如果为官一任都能像范仲淹这样,国家就有希望,民族就有希望。

然而,让我们看看,他的这种忧国忧民的高度给他带来了什么?

得罪刘太后,第一次被贬:

对此,刘太后非常生气,范仲淹也就此得罪了太后。

明道二年,刘太后驾崩,仁宗亲政,范仲淹被召回任职。当时不少人在仁宗面前说太后的坏话,范仲淹对此十分忧虑,他对仁宗说,太后受先帝遗命,保佑您十多年了,应该感谢他老人家的大德,不要纠缠她那些小过失。宋仁宗接受了他的劝告,诏令天下,不得对太后当政时的所作所为再说三道四,从而避免了一场政治纷争。

由此看出范仲淹的高风亮节,“去小事则大事明”人格魅力。

宋仁宗时代是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时代,所以他没有被杀,换个时代,也许他就没有后面的被贬了。

得罪皇上,第二次被贬:

仁宗吕夷简等人的怂恿下,不满意刘太后给指定的皇后。刘太后去世后仁宗皇帝一心想要废后。终于等来了机会,可以废除皇后了,偏偏有一群谏官坚决提反对意见,他们认为仁宗废后,有违伦理有损帝王名望,要请仁宗皇帝三思而后行,其中范仲淹就是挑头之人。于是范仲淹第二次被贬出京。

得罪宰相,第三次被贬:

后来范仲淹再次被召回京城做国子监一把手,皇帝意思很明确,就是让他主抓教育。可是范仲淹照样不安分,他和当朝宰相针锋相对。首先上书皇帝说宰相吕夷简在操纵官员升迁。然后又上书一副《百官图》,标明官员升迁顺序,同时标明哪些是不按规矩升迁的官员,指明这些官员就是吕夷从中做了手脚的案例。

一个是皇帝倚重的老臣,一个是皇帝喜欢的新锐,两个人争论得非常激烈,吕夷简在当朝任宰相多年,以攻击范仲淹为朋党出手,哪一个皇帝也不希望大臣们有小的圈子出现,那样皇帝就没有威望了。范仲淹有朋党嫌疑,仁宗再次选择了吕夷简,范仲淹1036年第三次被贬出京。

变法失败,被永远逐出中央政府:

然而,在范仲淹三次被贬后,仁宗皇帝对老臣的所作所为并不满意,因此在庆历三年1043年,宰相吕夷简辞官,仁宗皇帝马上就下旨让范仲淹回京,让他主持想要进行但是一直被阻挠的变法工作。

但是,他的变法触碰到了大部分官员的利益,结果就是相当一批官僚、地方官和大太监开始暗中串通,组织力量策划铲除范仲淹。前朝老臣夏竦让丫鬟模仿石介(支持变法的思想家)的笔记,篡改了石介给富弼写的一封信,篡改添加内容,暗含着要发动政变把仁宗拉下马的意思。仁宗看了,虽然不太相信,但是也起了疑心。

在一片反对声中,仁宗为了维护皇帝的专权统治,下决心将“气势不可折”的范仲淹逐出中央政府。

古往今来,能做到执政公道,正义廉明,其行为的背后必有民本思想的人生观在固守,更有其自检的人格力量在支撑。

做人要有坚定信仰、要有奋斗目标,要有精神追求,要有道德操守。这是范仲淹为官做人的基本准则。读懂《岳阳楼记》,便会读出饱含范仲淹人生实践的思想火花。

然而,范仲淹的三次被贬,最后一次被逐出京城再没回来。说明了一个道理:一个优秀政治家,仅仅是思想有高度,政治上有抱负,忧国忧民,有着高尚的人生观和人格魅力、等等优秀品质还不够。他在政治上不够成熟,一个政治上不成熟的政治家,终究不能为国家效力。比起秦始皇、汉武帝,他的行为没能使国家因为他而改变。用现在的话来讲,他的情商不够高。他的直言不讳造成了他三次被贬,一次被逐出京城没再回来,他的思想再高,不能为国家所用,他的品格再高,不能成为一国之君,不能成为为国家效力的大臣、宰相,只能是空有一番抱负。他的《岳阳楼记》的“先天下忧而忧,后天下而乐而乐”也只能是一种为官的理想状态。广大人民对他的崇高境界的向往也只能是流芳百世,历史没有按照他的思想而进行改写,这就是范仲淹的悲剧所在。

上一篇:TVB又一女星涉及政治风波,陈敏之被踢出飞虎新
下一篇:没有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