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治与法律

明朝在北京建都后,北京为何不仅成为全国政治


东方蕴事的 第25

被誉为“天下第一风水之都”的北京城,

风水到底好在哪里?

圆明园究竟藏着多少秘密?

北大和清华为何成为中国高等学府?

本系列将和你一起探索北京城的奥秘。

明清是北京文化形成的重要时期。明朝在北京建都后,北京不仅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也成为先进文化荟萃之地。


原来从明永乐十三年开始,北京正式成为中央考场,全国各地的举子每三年要进京参加一次会试,他们大多寄居在宣南。一旦考试落榜,富有的举子可以返乡等待下一次会试,而家境贫寒的人因囊中羞涩回不了家乡,便只好寄宿在京城周围等待三年,或者就在附近另谋生路。这些寄人篱下的穷文人倍受冷眼,心灵上遭受着沉重的打击。而考中了的那部分人在京城做了官以后,也大多还是回到住惯了的宣南来定居。这些人虽然有了一官半职,却也比不上满族官吏富有,于是宣南一带常年活跃着成千上万的“贫吏”、“穷儒”。这时候,东边的崇文因为距离大运河码头近,商人来往频繁,崇文门又是北京城的总税关,自命清高的文人们当然不会喜欢那边浓重的铜臭气味,他们更愿意到宣武门外居住。


因为士人的聚集,会馆应运而生。京城内外有不少商业会馆、行业会馆,而宣南一带则集中了大量以服务士人为主的同乡会馆。在复杂的政治领域,由地域、亲情作为纽带编结一张关系网,这是身居外地的举子和士人出身的官吏所必需的。因会试举子出入宣武门,所以同乡会馆多集中在宣武门外。会馆不仅解决了各省举子寄宿的问题,同时也为他们准备了理想的公共空间,为士人的集结、交往、形成社会能量提供了便利。清初的“燕台七子”、康熙年间的“海内八家”、“都门十子”以及嘉庆年间的宣南诗会等,都是当时的士人集结。


清代,士人活动格外活跃。清初时许多学者、文学家住在宣南一带。乾隆年间纂修《四库全书》、辑校《永乐大典》,天下文人齐聚京城,参与编纂工作的4000多人,大部分都住在宣南。此时宣南的会馆已经有了几百座之多。另外,在宣南还有一些高官的幕府,幕中也吸收了不少文人。


伴随着宣南举子仕宦的增多,各种商业、娱乐业应运而生。宣南虽然是外城,但其敞开的平原物产丰富,交通便利,是发展经济的最佳环境。琉璃厂、大栅栏等一些独具特色的市井平民文化繁荣起来。清初实行旗民分城居住政策,内城禁止开设戏园、旅店,他们能迁到哪里呢?当然是来宣南了,这里原本就有一些戏园子,文化氛围好。梨园行的演职员拖家带口从内城搬到宣南,他们在这里生息繁衍,办戏班,带徒弟,学戏练功,世代传承,宣南逐渐成为出了名的“戏窝子”。


北京梨园界有句老话叫“人不辞路,虎不离山,唱戏的不离韩家潭。”这韩家潭是条胡同,住在韩家潭的梨园世家占了宣南的四分之一。这些梨园界的名人从宣南走向北京的舞台,又走向上海、天津等大码头,把戏剧文化传播到了全国各地。所以,宣南成了先进文化的孵化之地,一批批璀璨的文化在此地孕育而生。

上一篇:日方放任“政治渔船”钓鱼岛滋事 赵立坚:这是
下一篇:没有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