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治与法律

不论市场还是政治,绝不可能长期骗多数人

打开拼多多,你会看到很多山寨、低劣的商品销量极高,甚至超过了正品;

走进书店,你会看到畅销书排行榜上列着一大堆成功学与心灵鸡汤,而那些名家经典却被束之高阁;

点开视频网站,你会看到许多粗制滥造的剧集靠营销炒作获得大把观众,而那些精雕细琢、需要静心领会的剧作却乏人问津。

我们常常哀叹,次品挤跑正品,劣币驱逐良币。

但对于此类现象的解释,经济学家张五常教授的弟子李俊慧却表示,「劣币驱逐良币」不过是个经济学神话,在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可能存在。

在《「劣币驱逐良币」的经济学神话》这篇文章中,李俊慧批评说:


经济学家李俊慧的文章《「劣币驱逐良币」的经济学神话》,认为不存在劣币驱逐良币。

我们所了解的「劣币驱逐良币」,来源于经济学家麦克罗德(Henry Dunning Macleod)的观察。他发现,伊丽莎白一世的财务顾问托马斯·格雷欣(Thomas Gresham)劝告女王恢复国内的贬值货币,使得市场中同时有两种货币存在。

于是,麦克劳德就将这种现象命名为「格雷欣法则」(Gresham's Law),用来指代市场中流通了许多成色不足的「劣币」,而那些成色高的货币则被保留收藏了起来,也就是「劣币驱逐良币」(Bad money drives out good)。


命名「格雷欣法则」的经济学家麦克罗德。

不仅是格雷欣所在的16世纪,早在古希腊时期,剧作家阿里斯托芬(Aristophanes)创作的戏剧《蛙》(Frogs)里就描绘过黄铜铸币泛滥、良币无人问津的现象。

类似的现象还有很多,因为人们观察到这样的现象,所以「格雷欣法则」就逐渐被归纳为:如果市场上有多种货币流通,那么劣币就会把良币驱逐出去。

但在李俊慧看来,这个法则或说定律,逻辑上是错误的。

她认为,短期内出现劣币「驱逐」良币,是因为

为了解决财政问题,官方铸造大量含金量少的「劣币」放到市场上,并限定死「良币」与「劣币」之间的比率。

比如说,安史之乱后,经济凋敝,唐肃宗为了缓解财政困难,发行了「乾元重宝」(唐肃宗年号乾元)。这个钱币一文的重量为5.97g,不到3.98g的开元通宝的两倍。按理说,一文乾元重宝应该值1.5文开元通宝,但是官方却认定值十文开元通宝。

结果如唐肃宗所设计的那样,通货膨胀盛行。

李俊慧认为,尽管如此,劣币的存在也仅仅是「昙花一现」。劣币刚出现时或许会有短时间的信息不对称,但这个不对称不会长期存在。时间一久,大家也就知道有良币劣币之分了。

而且,不论支付货币的人再精明,收取货币的一方也不是傻子,当然不会乖乖收下劣币,除非加价或是给出良币。

假若真的有劣币驱逐良币,推论下去,还会有假币驱逐良币,如此一来,大家所用的就都是假币了,这显然不符合事实。

所以,李俊慧指出,「劣币驱逐良币」只是个经济学神话,「错得很简单也很明显」,却被人们以讹传讹,深信不疑。

她的观点,简而言之,「劣币」只会在短期内存在,但从逻辑上讲,劣币不可能竞争得过良币,也就不可能驱逐良币。

这是她认为劣币驱逐良币是一个逻辑错误的神话的原因。

对于这个定律,经济学家周其仁教授也认为,劣币驱逐良币逻辑有误。他在《「劣币驱逐良币」在逻辑上为什么错了》这篇文章中提到:

想想看,历史上出现了多少「劣币」,古罗马时期被加入了廉价金属的银币、美国在南北战争时期发行的绿背纸币、钞票面额直接删去十个零的津巴布韦元,这些都属于劣币。


美国在南北战争时期发行的绿背纸币,无法与黄金兑换,在1879年后逐步退出市场。

可今天还有这些货币吗?它们早就在市场大潮中被淘汰了。

怎么回事?

周其仁教授的解释逻辑更为清晰,他指出,从短时间来看,因为市场中需要交换的商品太多,可货币不足,所以那些成色不足的劣币也可以当做媒介在市场上流通。慢慢的,原来的良币就被劣币替换了。

本来就是因为货币不足,才让劣币得逞,这下良币慢慢退出市场,货币不就更不够了吗?

随之而来的就是通货膨胀,人们手上的钱不值钱,为了生活以及保值,人们自然会将手上的劣币统统拿出去换物品保值,这时候,劣币就被人们驱逐了。

上一篇:军委政治工作部组织直属单位2020年新聘文职人员
下一篇:没有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