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敦之乱:门阀政治和皇权政治的初次交锋
王敦之乱其实非常有意思,因为王敦第一次叛乱的时候士族是默许的,但是第二次的时候就遭到士族的强烈反击。为啥士族发生这么大的变化?而且王敦为什么要发起叛乱?最关键的是王敦发起了叛乱,为啥他堂弟王导不支持?其实通过王敦之乱我们就能看出东晋内部最大的问题,那就是皇权政治与门阀政治的矛盾,王敦之乱其实就是门阀政治和皇权政治的初次交锋。
皇权政治与门阀政治的矛盾促成了王敦之乱
司马睿在江南的威望其实也不怎么样,东晋的建立可以说全靠着琅琊王氏的支撑,当时王导负责朝廷内部政策以及平衡南北士人的矛盾;王敦负责掌管军事部队,抵挡北方少数民族的冲击。在建立东晋这件事上,司马睿负责出名,王氏负责出力,所以东晋初期的格局就是:“王与马,共天下”。但是东晋建立之后就出现了问题,该采纳哪种政治理念?法制还是德治?皇权政治还是门阀政治?皇帝当然是想采纳皇权政治了,因此司马睿开始强化法制、削弱琅琊王氏的影响力,并且重用寒门人士(刘隗、刁协)、其他士族。
但是此举遭到了士族的抵制,这个士族不止琅琊王氏,颍川庾氏也不满意。为什么?因为西晋的意识形态是儒家,主张以孝治理天下,士族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特权。但是现在东晋要改变意识形态,要走法家的路子,士族指定不能同意。在《世说新语》中有一条记载,司马睿给太子一本《韩非子》,韩非子就是法家代表人物啊,很明显司马睿通过隔空喊话的方式透露出东晋要走法家的路子了。但是庾亮直接说:“申(申不害)韩(韩非子)冷酷无情,败坏社会风气,殿下不用去读。”很明显,在意识形态上颍川庾氏和琅琊王氏穿一条裤子,那就是坚决走儒家的路子,杜绝东晋统治者走法家的路子。原因很简单,儒家吹捧的是:“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民”,只有做到这点了,士族才会有特权,才会永远保持自身的特权。
意识形态之争衍生了政治格局之争,也就是皇权政治与门阀政治的矛盾。皇帝希望通过强化法制过渡为皇权政治,但是士族希望保持原有格局,将门阀政治巩固下去。围绕着一点,你能看清很多问题,王敦之乱其实就是皇权政治与门阀政治的初次交锋。司马睿通过扶持寒门人士打击琅琊王氏,这一点惹怒了王敦。但是王敦并没有直接反抗,他试图拉拢刘隗,让敌人变成朋友。但是刘隗很清楚自己的身份,一旦接受了王敦的拉拢,那皇帝肯定不会放过他,所以拒绝了王敦的拉拢。此时王敦和司马睿的矛盾逐渐尖锐起来,司马睿担心王敦狗急跳墙,所以让刘隗、戴渊领兵出镇,说是防范胡人,其实就是针对王敦。
祖逖去世之后,司马睿就失去了一大军事臂膀,其他将领威望、兵力都远弱与王敦,因此王敦决定发起叛乱。王敦的口号就是“清君侧”,也就是针对刘隗等人的,并且表示只要杀了刘隗就会撤军。对于此事各界态度也有点意思,首先皇帝肯定是大怒,这没什么说的;琅琊王氏中有部分人反对王敦,比如王导。但是也有人支持王敦,比如王含闻讯投王敦。;士族大多都是默许了王敦,温峤直言:“大将军此举似有所在,当无滥邪?”,也就是说士族认为王敦此举是为了保持门阀政治,专门针对皇权发起的叛乱,也不算过分。看到了吗,这帮人根本就不是为了什么皇帝,只不过是想保持门阀政治罢了,都想掐断皇权政治的苗头。
第一次王敦之乱的过程
王敦的地盘是荆州,荆州西边有巴蜀割据势力,北边有少数民族政权,荆州又非常富庶,在这种情况下荆州统治者必须有强有力的武装,不然很容易被吞并。但是拥有强有力的武装后荆州就很容易成为扬州的威胁,要知道荆州在长江上游,顺江直下到扬州(建康)根本就没什么压力。永昌元年,王敦正式举兵向建康开赴,同时王敦拉拢甘卓。但是甘卓并没有支持王敦,反而选择攻击王敦。甘卓此举得到朝廷的赞许,并且被任命为镇南大将军,都督荆、梁州军事。
王敦派魏又攻打长沙城,长沙守将司马承要求甘卓攻打王敦,但是甘卓让司马承攻打沔口断王敦退路,就这样双方谁也没说服谁,错失了宝贵的机会。
上一篇:国台办:“春暖花开”只是民进党当局充满政治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