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治与法律

纵横家,没有制度与理论贡献的政治掮客,如何

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社会组织模式的大转型、诸侯国关系的大冲撞,为各思想流派提供了空前滋润的生存土壤,造就了中国古代史上难得一见的“百家争鸣”局面。其中,一个在战国中期登上政治舞台中央的流派颇具争议。有人仰慕这一流派的威风凛凛:“岂不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有人则认为他们极度不堪:“诈人也。圣人恶诸。”即:一伙骗子,让圣人鄙视。
这个流派史称纵横家,主要任务是在各国间推动合纵或连横战略,即鼓动各诸侯国联合抗秦,或者替秦国分化打击敌人、破坏合纵。他们的代表人物,有我们熟悉的苏秦、张仪(这二位在《史记》中被分别单独列传),还有公孙衍、苏代、陈轸、楼缓等人。
我们先看看这波人为什么能“一怒而诸侯惧”。
格局宏大、能说会道、腹有奇谋
首先,无论是合纵的苏秦,还是连横的张仪,他们对当时各诸侯国的优势、弱点、现存政策的失误、将会面临的危机等等无不谙熟于胸。
公元前333年,苏秦在燕王的赞助下,拜见了赵、韩、魏、齐、楚五国国君,他凭借自己对各国资源、地理及优势的掌握,结合他们对秦国的畏惧,很快促成了首次六国合纵。而张仪破坏合纵的说辞则与苏秦反其道而行:一针见血,直接点出各国最为担心的短板。比如他认为楚国若参与合纵,无异于“驱群羊而攻猛虎”;韩魏依仗他国撑腰,等于指望远水救近火;赵军虽强,但却架不住秦国胁迫韩魏联攻等等。
其次,纵横家都是聊天高手,他们善于针对谈话对象的心理,以严密的逻辑,大量使用排比、递进、假设、比喻、反复、对偶等语言组织形式,诱导对方不得不按照自己的思路采取行动。如陈轸在劝楚国柱国昭阳放弃继续攻打齐国时,以“画蛇添足”为比喻,劝说对方见好就收,不要赏无可赏、功高震主(《史记·楚世家》):
今君相楚而攻魏,破军杀将,功莫大焉,冠之上不可以加矣。今又移兵而攻齐,攻齐胜之,官爵不加於此;攻之不胜,身死爵夺,有毁於楚:此为蛇为足之说也。不若引兵而去以德齐,此持满之术也。
其三,纵横家并不是空谈利弊,他们在作完分析后一定会给出相应对策,而且往往是四两拨千斤、出人意料的妙招。公元前310年,张仪以“齐王甚憎臣,臣之所在,齐必伐之”为由,如愿让秦王放自己去魏国,避免了商鞅那样“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悲剧;而当齐王果真因此派兵攻打魏国时,张仪则请楚国使者出马,警戒齐王别掉入秦国的“奸计”(《资治通鉴·周纪三》):
楚使者曰:“张仪之去秦也,固与秦王谋矣,欲齐、梁相攻而令秦取三川也。今王果伐梁,是王内罢国而外伐与国,以信仪于秦王也。”齐王乃解兵还。
张仪先仅仅通过一个观点、两段话,先让自己离开虎狼之秦,后又使魏国免遭齐国兵威,让人叹为观止。纵横家确实颇有能耐,他们凭着一张嘴,就能够玩弄天下诸侯于股掌。那么,他们为什么会被当时的一些思想家称为骗子?因为他们破坏了传统道德体系。
纵横家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只有一个:自己的利益
纵横家可以帮助敌国对付母国。张仪是魏国人,而他却正是帮助秦国削弱魏国的最大功臣;为了里应外合打击魏国,在公元前322年,他甚至上演了“无间道”的戏码(《史记·张仪列传》):
东还而免相,相魏以为秦,欲令魏先事秦而诸侯效之。魏王不肯听仪。秦王怒,伐取魏之曲沃、平周,复阴厚张仪益甚。
另一位纵横家公孙衍也是魏国人,但他首先服务的对象是秦国。公元前333年,在苏秦合纵的关键时刻,公孙衍率领秦军伐魏,大破魏军四万、占领雕阴;第二年,他胁迫齐、魏联合攻赵,使苏秦刚刚建立起来的合纵局面被毁。
纵横家可以视需要转换阵营、改变理论。苏秦是东周洛阳人,即不属于某个诸侯国,是周王室的直属子民。但他首次出山,是想帮助秦国称帝:“以秦士民之众,兵法之教,可以吞天下,称帝而治。”(《史记·苏秦列传》),这个时候,他是想连横;而在被秦惠文王拒绝后,他又跑到燕国,开展合纵业务;巅峰时期,他身兼六国相,是一位典型的“国际”人士。

上一篇:张哲瀚被扒曾去日本神社参加好友婚礼,政治立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