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孔子:思想始于哲学,终于政治,圣贤形
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几乎人人都崇尚孔子,将其视为圣贤。不过,历史上的孔子却十分坎坷,生前虽然周游列国,可始终未能实现自己的鸿鹄之志,最终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礼崩乐坏,凄凉老去。但孔子无疑又十分幸运,在汉代独尊儒术的文化背景下,他理所应当地成为了万世师表。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主张以“仁”为本,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政治上,他主张克己复礼,认为春秋时期的大国争霸实际上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因此渴望恢复周朝的礼制。
春秋时期,孔子曾带领自己的弟子们周游列国,以宣扬自己的主张,宣扬以“仁”、“礼”治国。然而,当时各国君主忙于争霸,根本无暇顾及这些。孔子的这种思想,注定是不为各国所采纳的。这也是孔子不得志的原因所在。
历史上,孔子的思想起初实际上只是停留在哲学层面,几乎没有被各国所采纳。不过,孔子去世之后,历朝历代又将孔子视为圣人,将他的儒家思想作为政治思想传承下来,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影视剧中孔子周游列国
一、儒家“仁”的思想符合统治者的要求
无论是汉族的统治者,还是少数民族的统治者,大多采用汉化,也就是儒家思想治理天下。究其原因是儒家“仁”的思想这层外衣有利于统治者的统治。
“仁”或者说仁政,实际上是针对百姓而言的,多数的统治者都明白君与百姓之间是“舟与水”的关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所以能够以“仁”治理天下,才能得到百姓的拥护,而儒家思想正是符合了这种心态。
孔子讲学
当然这种“仁”的统治仅适用于和平年代,战国时期的孟子“仁政”的主张也没有被采纳,主要是因为处于兼并战争的年代。而和平时期,在儒家思想的外衣下,统治者更容易被百姓所接受,那么实际上统治者果真采取的是儒家思想吗?显然不是,其实质是外儒内法。
二、历代采用外儒内法的政治理念
秦代之所以二世而亡,主要是因为没有采用“仁”的思想来治天下,而是采用了严刑峻法,激化了矛盾。因此西汉初期,吸取了秦亡的教训。但因当时百废待兴,所以只是采用了黄老的无为而治,直至汉武帝时期,为实现大一统,才重新将儒家思想视为正统。
汉武帝画像
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自此之后,儒家思想成为了汉朝的统治思想。董仲舒提倡的这一政治主张,表面上看是利用孔子的儒家思想,实际上,只是将儒家思想作为包装,仍然采用法家思想进行治理。
这一外儒内法的理念,为此后的历朝历代所沿用。也就说是,历代的统治者,无疑采用的是表面的仁政思想,实际上对百姓采取的仍然是严刑峻法。这种统治方式更易于百姓接受,但又难以逃脱被压迫的命运。
古代的科举取士,儒学是主考内容
而更有意思的是,至汉代实际上已经不再是孔子原本的思想了,但历朝历代却借孔子之名,维持了两千多年的统治,并将孔子视为圣人。无论是科举取士还是为官为政,均打着孔子的旗号,行统治之实,这就是孔子为历代政治所做的贡献。因此,我们可以说,历史上的孔子,其思想始于哲学,其价值终于政治。但重要的是,孔子的精神值得我们永久地学习!
上一篇:虎啸龙吟——《大明王朝》中嘉靖帝的政治遗嘱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