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媒:《易经》如何影响中国对地缘政治战略的
香港《南华早报》6月7日文章,原题:《易经》如何影响中国对地缘政治战略的和谐追求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并与中国领导人毛泽东举行会谈。他称这次访问是“改变世界的一周”。尼克松没有意识到这次访问将给中国、美中关系和世界带来深远的变化。
美国人和中国人对“变化”的理解大异其趣。这一点在他们的观念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美国坚信中国是其最大的威胁,而中国坚称无意取代美国的地位。
美国的看法并不令人惊讶——它运用了它最了解的观点来应对中国的崛起。在这方面,一些学者指出了可能或不可避免的冲突。这些例子包括由哈佛大学的艾利森推广的“修昔底德陷阱”,由米尔斯海默等人提出的进攻性现实主义等。
相比之下,中国领导人反对“修昔底德陷阱”说,主张“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
显而易见,中国人的观点核心受到本国的历史和哲学影响。几千年来,中国人一直把《易经》作为辨别不断变化世界的可贵智慧来源,所以它也被称为“讲变化的经典”。
《易经》是中国古代经典之首,对儒家和道家学说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至今仍被奉为圭臬。过去,中国领导人在倡导人与环境和谐相处时就引用过《易经》。事实上,和谐是《易经》中的一个关键概念,和谐的因果关系是一个变化和平衡的不停循环。
哲学上的和谐是美好的,但地缘政治是复杂的博弈,为的是确保战略优势。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考量。中国也不例外,但中国的基本方法并不以线性的“输赢”模式为前提。
美国常说中国“咄咄逼人”并对国际秩序构成威胁。的确,中国的一些行动引起了美国和西方的担忧,这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如果说中国威胁国际秩序,似乎并不明智,毕竟这个国际秩序为中国梦和“一带一路”倡议提供了支撑。中国的利益在于一个繁荣的多极国际秩序。中国日益增长的影响力要求全球平衡发生适应性转变,而不是崩溃。取代美国只能造成中国自身孤立和平衡被打破。
可以肯定的是,世界必须感谢美国及西方对人类的诸多贡献。但归根结底,美中交往不应以中间的某条线来划分,而应是一个与不断变化的地缘政治环境相平衡的持续和谐循环。或许美国总统拜登应该读一读《易经》,重新评估不断变化的地缘政治局势。(作者Lub Bun Chong,乔恒译)
上一篇:欧洲汽车联合抵制欧七新规 零排放推动者还是汽
下一篇:没有了